“陳爸爸,不要走。”
2020年8月22日,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的陳立群,來到展下村,進行最后一次家訪。聞訊趕來的村民身著盛裝,端起牛角酒,以苗族最隆重的方式為他送行。村里考上大學的孩子們把他團團圍住,依依不舍,挽留的聲音回蕩在大山。
4年前,花甲之年的陳立群,放棄了退休后的安逸生活,婉拒了民辦學校的百萬年薪,懷著教育改變貧困的信念,來到貴州省臺江縣,擔任民族中學校長。
短短4年,民族中學“脫胎換骨”,高考本科上線率翻了兩番,從“全州墊底”沖到“全州第一”;2200多名學生走出大山、改寫命運;今年成績最好的孩子考取清華大學,實現了臺江教育史上零的突破。
雷霆改革喚醒精氣神
“全校都束手無策的問題,你是怎么做到兩個晚上就解決了?”
2016年8月18日,陳立群上任的第三天,臺江縣教育局局長龍峰到民族中學調研晚自習情況,看著鴉雀無聲的教室,疑問滿懷。
三天前,陳立群按慣例檢查各班的晚自習,還沒走到教室,就聽見亂哄哄的吵鬧聲,走近一看,原來講臺上還坐著老師,叫過來一問,老師卻回答,“他們在討論問題啊。”
面對這個情況,陳立群做了兩件事,一是明確自習時不準討論問題,二是每天安排6名教師值日,對班級安靜程度打分并將其納入班級考核范圍,每周一為各項表現優秀的班級頒發流動紅旗。
晚自習是安靜下來了,但亂作一團的地方卻不止這一處。
陳立群至今仍記得剛到民族中學時的景象:狹小的食堂里蒼蠅亂飛,座位僅僅能容納不到三分之一的師生;學生宿舍幾十人一間房,每層唯一的洗漱間氣味兒熏天;有的老師不備課就去上課,半堂課過去才意識到把作文結尾的寫法講成了開頭。
很長時間,這里的人對改變似乎已不抱希望:“民中的教育難管哦”“問題那么多,哪個校長來自討苦吃嘛”“全州排名墊底,能讀書的好苗子早走嘍”。
地處天下苗族第一縣,民族中學是臺江縣唯一的高中,3000多名學生中大概有1300人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,這里曾一度承載著讓孩子通過高考走出大山的希望,但如今卻成了無人敢碰的“燙手山芋”。
困難和挑戰面前,陳立群沒有猶豫。
在42年的從教生涯中,陳立群先后掌舵6所學校,退休前在任的杭州學軍中學是浙江省有名的“前三所”,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孩子不在少數。對于這些成績,陳立群看得很淡,“我在東部做得再好至多是錦上添花,但是到了大山,就是雪中送炭。”
改變在大山深處悄悄發生。
上任不到60天,陳立群雷厲風行,學校里停工4年的綜合樓在他的協調下重新動工,地下室改成了寬敞的食堂,1口鍋變成了6口鍋,就餐井然有序,亂作一團的情形不復存在;推進學生宿舍的內部裝修,實行封閉式全寄宿制管理,教師值日延伸到宿舍管理,吵鬧聲不斷的宿舍樓安靜了下來;出臺16項制度,在值日考勤、教學管理等多個方面對課堂進行規范。
學校的變化立竿見影。但對于少數習慣了“慢節奏”的老師來說,教學心態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。
“有兩名老師因為課堂質量不合格被退回了教育局。”
不到一個月,陳立群接連對兩名教師進行停課處理,舉措之嚴厲震驚黔東南州。一時間,緊張的氛圍在教師隊伍中蔓延??倓仗幹魅文齽貞?,“陳校長剛來時,有些老師以為只是走走過場,沒想到真的被停了課,大家的心一下子就靜了,‘應付’那一套完全走不通了。”
陳立群趁熱打鐵,推出了“小荷工程”“青藍工程”“名師工程”等不同年齡梯度的教師培養行動計劃,聘請專家對青年教師實行集體輔導和個別指導,組織老師到杭州名校開闊眼界、汲取經驗,和貴州名校凱里一中開展“同課異構”的學習活動,舉辦“苗秀耀林杯”課堂教學比武。
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下,精氣神重新回歸民族中學,學生和老師告別了過去的“野蠻成長”狀態,在各項制度的呵護下,自我覺醒,自我激勵,自我完善。
孩子們的“陳爸爸”
“陳校長,我可以擁抱您一下嗎?”
剛剛辦理完父親后事的張花小心翼翼地詢問。父親的突然離世讓這個貧寒的小家措手不及,面對身患殘疾的母親,張花動了輟學的念頭。陳立群知道后,鼓勵她千萬不要放棄讀書,自己會資助她今后的生活,“大學畢業之前,都有陳爸爸幫助你。”說完,陳立群輕輕上前,張花靠在陳爸爸的手臂放聲大哭,壓抑多日的悲慟和恐懼終于得到釋放。
“我知道未來還會遇到很多困難,但陳爸爸的陪伴總是會給我很多力量。”如今已經在南京讀大學的張花,堅強樂觀又自信。
其實,在來到臺江前,陳立群就已經是很多孩子的“陳爸爸”。
2001年,陳立群創辦了浙江省首個“宏志班”,專門面向家庭貧困但成績優異的學生,先后招收了38個孤兒和160多個單親家庭的孩子,也曾帶6個無家可歸的學生回家過年。當年,首批“宏志班”的高考成績轟動杭州教育界,全班51人中,45名學生考過一本線,第一名上了清華大學。
來到臺江后,陳立群把“宏志班”的經驗帶到了大山。但出資的基金會在選擇學校上有兩點要求,一是所在地區排名靠前,二是面向全地區招生,彼時的民族中學無一符合。
為了不讓貧困阻擋孩子走入課堂,陳立群四處奔波。他聯系了黔東南州教育局局長,希望能將民中的招生范圍擴展到全州;向基金會作出承諾,盡管當下民族中學排名墊底,但他有信心用三年時間把學校辦成全州最好的高中之一。于是,在陳立群的爭取下,50名家庭貧困但成績優異的孩子獲得了資助,組成了民族中學“甘霖班”,有了離夢想更近的機會。
然而,“甘霖班”的成績門檻較高,總有些孩子未能入選。
“大山里的孩子家庭經歷復雜,除了成績,更重要的是用愛去溫暖他們,呵護他們受傷的心靈,喚醒他們的斗志,意識到教育是改變命運的機會。”
陳立群又開始了奔走,他不要縣里給他的工資,但默默資助了200多個家庭;聯系杭州的愛心人士,點對點給讀不起書的孩子提供支持,直到大學畢業。
2020年高考前,一位學生的父親突然去世,為了不影響孩子高考,母親選擇隱瞞。高考結束那天,陳立群陪著孩子來到父親墳前,天下著雨,“陳校長一直站在雨中,扶著孩子,襯衫全被打濕了。那種‘愛生如子’的感情,我們在場的人,都落淚了。”
撬動落后觀念的大山
“陳校長,這學期有60多個學生沒來報到。”
2017年春節后的返校日,老師的報告讓陳立群心急如焚,他趕忙撥通教育局的電話。電話那旁卻語氣平靜,安慰他道,“陳校長,往年這個時間通常有100人以上輟學。”
地處黔東南兩山(雷公山、月亮山)之地,臺江縣孕育了絢麗多彩的苗族文化,但國家級貧困縣的情況卻一度讓教育在這里止步不前。一位老師坦言,“有的家庭是真的沒辦法,父親在外面打工,種田放牛母親一人忙不過來,只能讓小孩子下來幫忙。”
受傳統婚嫁習俗影響,早婚在大山深處依然普遍。一位最好成績曾考到全年級第26名的女生在高二時輟學結婚,陳立群帶著老師們多次聯系,反復做工作,得到的答案卻是“校長,或許我的決定是錯的,但我已經回不了頭了。”
陳立群意識到,單是提高一所高中的升學率遠遠不夠,“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,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束的,關鍵在于增強貧困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。”
但觀念的改變并非易事。他決定在冰層上鑿開一道縫,從孩子父母入手,改變落后的家庭觀念。于是,一席西裝,一雙皮鞋,一個雙肩包,陳立群走出學校,奔波于黔東南大地,一村一寨做工作。
每年高考放榜,陳立群帶著老師們翻過大山,來到村子里,給考上大學的孩子們放鞭炮、送喜報,把紅彤彤的獎狀親自送到學生和家長的手上。
正月初七,陳立群趕在村里的百姓外出打工前,風塵仆仆地從杭州趕回苗寨,來到讀六年級的女孩家中,苦口婆心做工作,希望家長送孩子讀初中,經濟上有困難由他來想辦法。
駐村干部是離百姓最近的人,能第一時間把新觀念傳播到大山中的千家萬戶。在中組部幫扶臺江工作組的協調下,縣里召開了臺江縣幫扶、駐村干部大會,陳立群和到場的干部做了交流,想辦法讓“教育改變命運”的觀念深入民心。
漸漸地,寨子里的人熟悉了陳立群家訪的身影,感受到了孩子們的勁頭,意識到教育原來可以給自己的家族帶來榮光,可以讓孩子走出大山,可以告別代代貧窮的命運。
之前,不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放任不管,如今則紛紛說“日子要想過小康,先送子女上學堂”;過去,大山深處鮮有人關注高考,現在不少外出打工的家長特地請假回來,給孩子加油鼓勁。
2020年7月9日,高考結束,陳立群走出校門,不少家長主動上前,為他送花,和他握手,人群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。
尊師重教的氛圍,在苗寨山村升騰起來。
“蝴蝶”的情懷與擔當
“我來民中是沖著陳校長,可您打算待多久呢?”
2017年4月,當陳立群正在縣里為招生工作奔走時,同學們的提問讓他陷入沉思。
一年前,退休后的陳立群作為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的實踐導師,前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,面向全州開展教育講座。當時,民族中學正在招聘校長,陳立群的教育成果全國聞名,盡管知道諸多名校以高薪聘請陳立群再次“出山”,龍峰局長還是勇敢地向陳立群拋出了橄欖枝。但不巧,陳立群的身體突發狀況,連夜回杭州動了手術。令他沒想到的是,自己出院后,中組部幫扶臺江工作組和臺江縣領導一行數人來到家中,正式向他發出邀請。
“孩子是臺江的未來,教育是臺江的希望。”邀請信中,字字懇切。
其實,陳立群也是從大山中走出來的,年輕時放過牛、種過田、開過拖拉機,本以為一生都要和土地為伴,但高考改變了他的命運。陳立群始終認為,人生而平等,“我來自農村,是國家給了我重新選擇權。貧困山區的孩子和當年的我一樣,他們只是缺少了一個機會。”
面對臺江的誠意,陳立群拒絕了東部的高薪,來到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地區,一頭扎進苗族人口比例達98%的貴州省臺江縣,成了民族中學的“掌門人”。
2017年,陳立群一年支教期滿,孩子們都希望他留下來。面對孩子們期待的眼神與盡孝家中九旬老母的兩難選擇,陳立群有過猶豫,有過愧疚,但為人師者的情懷,共產黨員的擔當,讓他選擇留下。這一干,又是3年。
陳立群的選擇,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。
“別的事情可以商量,讀書的事情,沒得商量。”父親跟他念叨的這句話,影響了他的一生。陳立群的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后早早入黨,擔任鄉長后,帶領村民沿山開路,80多歲時,依然每天清掃村口;上世紀30年代,陳立群的爺爺出資架橋,服務百姓,三個自然村的出行從此無阻;革命期間,陳立群家中收留的那位教書先生,真實身份是新四軍浙西情報站站長。紅色信仰,早已深深植根在這位共產黨員的心間。
在大山的日子里,他翻山越嶺家訪,走遍臺江1080平方公里的土地;出資40多萬元,資助苗族貧困家庭;在貴州全省義務講座100余場,培訓校長教師超過萬人,將教育的種子播撒在大山。
“樹干生妹榜,樹心生妹留”。這首流傳久遠的歌謠,講述了蝴蝶世代庇佑苗族兒女的神話故事。“妹榜妹留”意指蝴蝶,“樹干樹心”意為楓樹,蝴蝶生于楓樹,守護一方安康,是當地苗族百姓奉若神明的一種圖騰。
來到臺江后,陳立群成了苗族百姓眼中的一只“蝴蝶”,他改變了大山的落后教育,帶來了光明與希望。如今,從臺前來到幕后的陳立群,依然行走在大山深處,像永遠不知疲倦的蝴蝶,在所到之處播撒教育改變命運的種子。
待到春暖花開時,這些種子在大山深處生根發芽,開出最美的花。
(來源:中國組織人事報)